【1】對蝦體表出現黑斑的癥狀
對蝦黑斑病又稱對蝦甲殼潰瘍,褐斑病,是指在養殖過程中對蝦的體表出現褐色或者黑色大小不一的斑塊的疾病。
主要分為:機械性黑斑和細菌性黑斑。
機械性黑斑受環境因素的刺激、蛻殼時被殘食所致的裂傷,或長期無法蛻殼,均容易被分解幾丁質細菌的附著或侵入體內,使得尾扇邊緣及表殼出現黑色斑狀。
細菌性黑斑病原有弧菌、假單胞菌、氣單胞菌等多種能分解幾丁質的細菌。
癥狀是對蝦體表甲殼上有黑褐色潰瘍性斑點,褐斑的中部凹下,周圍較淺,中部較深。潰瘍多數為圓形,也有長形或不規則形。潰瘍在體表各處都可發生,以頭胸甲和第1~3腹節較多。
潰瘍的深度未達到表皮者在對蝦蛻皮時隨之蛻掉,如潰瘍已深達表皮層之下,蛻皮時潰瘍處的新殼與舊殼往往發生粘連,造成蛻皮困難,嚴重者潰瘍深達甲殼下層組織,附肢斷掉,體內肉質外露。嚴重者細菌侵入甲殼以下的內部組織引起對蝦死亡。
無論機械性和細菌性的黑斑最終都是分解幾丁質的細菌引起的。
上圖示對蝦體表出現的黑斑
特別是在養殖的中后期,由于池塘底部殘餌和糞便的不斷積累,導致養殖池塘底質的惡化,病原菌的大量滋生,對蝦在惡化的養殖環境中生存,自身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發細菌性的甲殼潰瘍,表現為體表黑斑。
在養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對蝦體表黑斑但是沒有潰瘍,摸起來光滑,中間無破損。這種黑斑的形成一般是對蝦的體質較差,抗應激能力低,在受到某種應激因子(如養殖水體亞硝酸鹽過高)刺激后,產生應激后體表黑色素擴散的結果。
飼料中維生素C的含量長期不足,也會導致對蝦體表出現黑斑,但是維生素C的缺乏導致的黑斑與機械損傷和細菌感染引發的黑斑不同,維生素C的缺乏引起的黑斑中間不凹陷和潰瘍,一般只是黑色的斑塊,通過這點可以和其他原因引起的黑斑別開來。
【2】對蝦體表黑斑的處理方案
在處理對蝦體表黑斑的時候,注意先區分對蝦體表的黑斑有無潰瘍,對于無潰瘍的黑斑,處理建議如下:
可以先使用毒必清(2-3畝/包)+草本菌毒克(2-3畝/瓶)進行抗應激處理,緩解對蝦的應激反應。同時使用高穩VC拌料內服,增強對蝦的體質和抗應激能力。如果水質不良,及時處理水質。
對于體表有潰瘍形成的黑斑,建議使用草本菌毒克(1-2畝/瓶)+復合碘(1.5-2畝/瓶),連續使用1-2次。殺滅環境中的病菌,同時內服蝦青素,增強對蝦的體質。
之后最好是當晚使用氧化型的底改(如底博士,高純度高鐵酸鹽和過硫的復合物,1-2畝/包)進行底質改良,同時第二天上午,并需長期使用生物底改(如:改底調水顆粒菌,1-2畝/包)減少細菌的滋生。